超市里孩子哭鬧著買這買那!家長的處理方式,決定長大后是否孝順
在這個階段,孩子還無法像成年人那樣控制自己的沖動或欲望,孩子大腦的生理功能也還沒有成熟。孩子會一直想要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,確認的方式就是要把眼睛看到的東西立刻拿到手里。孩子們對于錢還沒有足夠的認識,他(她)會認為,無論什么東西,父母都應該買給自己,這是天經(jīng)地義的事。如果孩子哭鬧著要求買這買那,家長此時的處理方式是對孩子妥協(xié),那么孩子更會認為哭鬧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,從而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對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擇手段,如果滿足不了他會記恨家長。如果孩子性格偏激,在多次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,與家長的矛盾一次次激化,最終淪為不孝子!那么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,家長該怎么面對呢?
用冷靜平淡的語調回應

媽媽可以在保持冷靜的狀態(tài)下,輕聲但堅決地告訴孩子“不行!”然后就可以不再理會孩子的要求了。就算孩子做出很可憐的樣子,媽媽絕不能心軟,而應該盡量與孩子溝通,讓他(她)接受。媽媽可以簡短地跟孩子解釋,“家里已經(jīng)有跟這個差不多的了”“沒有錢了”“這個太貴了”等,然后等孩子自己把東西放下。
明確表明媽媽的態(tài)度
如果孩子坐在地上,甚至躺在地上不起來,媽媽可以把孩子拉起來,帶他(她)離開那里。這時候,為了明確表明媽媽的態(tài)度,不管孩子哭鬧還是大聲喊叫,媽媽都不能妥協(xié),而且必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。
停止購物
如果孩子一直發(fā)脾氣,媽媽最好馬上停止購物,帶孩子回家。這樣做的目的,是要讓孩子知道,并不是因為媽媽生氣了,而是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才讓購物或外出不能繼續(xù)下去。
不好的做法
當孩子大聲糾纏的時候,媽媽絕對不能跟孩子一起鬧,并且比孩子更大聲。如果這樣,事情就變成了比誰的聲音大。另外,媽媽也絕對不能使用一些脅迫性的言語,例如“要是你再這樣,媽媽就走,不理你了”,因為這樣說會讓孩子更加不安,并使孩子產(chǎn)生恐懼心理。
面對孩子其他時間的哭鬧,家長要怎么做?
3歲的孩子,有時會出現(xiàn)嚴重的哭鬧。這種負面的反抗行為其實是孩子獨立性的一種表現(xiàn)。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,已經(jīng)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,所以,對于孩子的哭鬧行為,父母不要無條件地認為那是不好的。如果因為孩子嚴重哭鬧而認為孩子養(yǎng)成了壞習慣--沒有禮貌,就是媽媽的失誤了。
嘗試用時間解決問題
當孩子哭鬧得比較厲害的時候,父母可以嘗試用時間來解決問題,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,讓他(她)獨自在自己的房間里待一會兒,反省一下自己的問題。
對正確行為給予獎勵
當孩子做出一些正確行為時,父母就要給予適當獎勵。獎勵的方法可以是稱贊、微笑、一個小特權等,也可以是每周帶孩子去外面吃一次飯或去公園玩。用這些獎勵來取得孩子的歡心。
表現(xiàn)出不關心的態(tài)度
當孩子打人或是發(fā)脾氣的時候,媽媽可以不作任何反應,表現(xiàn)出一種毫不關心的態(tài)度。媽媽要讓孩子知道,無論他(她)怎么鬧,要求都不會得到滿足。
不好的做法
當孩子哭鬧的時候,媽媽一定不要跟著孩子發(fā)脾氣。越是這樣的時候,媽媽越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(她)的心情。當然,還需要媽媽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耐心。